陈耳镇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以来,各村监委会充分发挥监督,建议、保护职能,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好评。
陈耳镇于2009年10月在全镇各村建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友。各村监委会由3人组成,主任1人,委员2人,分别通过群众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监委会产生后,镇上投资6000多元,为各村监委会制定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机构牌、印章等,为监委会主任配发了学习笔记、工作笔记,每月为监委会主任补发报酬20元。各村为监委会提供办公室,会议记录本、纳谏箱,主动邀请监委会成员参加村两委会会议,采纳监委会从群众中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去年底,有的村在财务宽余的情况下,还另外为监委会主任下了400元、600元补贴不等。监委会委员积极履行职责,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监委会会议,委员明确分工划分包抓责任区,向“两委会”提交书面建议书或口头建议书,制定了建议书登记册。
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改变了“村两委会”干部长期以来既是决策者,又是监督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状。有了监委会,它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群众对干部有意见,就能通过监委会反映。干部有委屈,被群众误解,也能通过监委会讨个公道。
今年3月,笔者在下乡过程中,在田门村群众讲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2月3日田门村村民王景文与村长乔学军发生争吵,王景文骂村长把镇民政办给困难户的面粉用摩托车带回自己家吃。村长一气之下,给镇领导递交了辞职报告,坚决不干。此事发生后,田门村监委会启动起保护干部的职责,立即到群众中调查,了解情况,经调查村长乔学军没有把镇民政办下发的面粉带回自己家。而是因田门村困难户张挡花家里没有主要劳力,乔学军从镇上开会回来给张挡花捎回,亲自送到张挡花家。王景文所骂纯属胡说,弄清事实真相后,监委会一班人对王景文进行了批评教育,王景文认识错误向村长乔学军道歉,乔学军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村民监督委会员由村民自己选出来的,这些人都是村上威信高,说话有份量的人,群众对他们的品行和能力都是认可的。他们给群众的解释群众信得过。上述故事证明通过监委会还给群众一个明白,干部一个清白。
村民监委会的建立,拓宽了群众诉求渠道。有了这一机构,村民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就有了专门的地方,在我国最低层的农村,村民不用走出村,就能将意见和建议,向国家的最低层监督机构村民监督委员会反映,也没有了向“村委会”反映的顾虑。
峪口村峪口组、下沿组群众自来水管道堵塞,人畜饮水困难,群众向村上反映,村上没有及时解决,群众就找到本村监委会主任张天祥反映问题。据张天祥讲:“群众来我家,进门就说,你是我们选出来的监委会主任,我们现在有困难,村两委会久拖不管,我们今天来找你为我们作主”。事后,张天祥在和村支书沟通后,带领监委会三人到组调查,情况属实,即时召开监委会会议讨论,拟定建议书递交给村委会,村委会接到建议书后,积极采取行动,研究方案,一周后,峪口组、下沿组200多口人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监委会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洛南县纪委要求各村监委会每半年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一次工作,由村民或村民代表对监委会及其成员进行满意度测评,监委会干得不好,群众不满意就会被撤换,监委会成员身上有压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监委会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任何一个问题。像这样的例子,在陈耳镇还有很多。例如闫村王那组10户群众向监委会反映路面太窄,车辆出入不便的问题,出川村望子岭组群众反映村级财务混乱的问题等等。从各村村民监委员会建立到现在,全镇共征集到群众建议12条,12条全部被采纳,11条被分别落实到位,群众最敏感的组上财务问题正在实施之中。
监委会建立了,监委会不参与具体村务的决策和管理,村民代表大会赋予了它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监督权,对村级事务、工程建设 监审权,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对村务、财务执行情况的质询权,对干部不廉、不公、不民主行为的反映权,对干部违规、违纪、违法决策的否决权,对不称职干部提出罢免的建议权,对被误解干部的保护权的权力。有了这一机构,现在,村里每决定一件事情都要先征求村民的意见,经多数村民同意后,才能付诸实施,每开销一笔钱,都要经过监委会盖章签字方能报销。监委会不参与具体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不存在利益瓜葛,能做到公道正派。监委会的存在,使农村民主管理变得更加有序,管理过程变得更有民意基础,在村干部和村民之间重新建立了信任,“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今年,洛南县拿出148万元作为监委会补贴。陈耳镇监委会委员们听到这个消息,工作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陈耳镇 超奇 杨洋
二0一0年四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