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北宋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后裔宦游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江头洲村并定居,至清末近300年间,周氏后裔出仕为官者200多人,均遵从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见其散文《爱莲说》)之遗训,以爱莲文化为内核,以清正廉洁为根本,尚未发现一例贪官,而且在其任上均有所建树,当地百姓有口皆碑,江头洲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清官村”。灵川江头洲百年清官村实属中国封建社会之独特现象。研究以独特的爱莲文化为内核的灵川江头洲百年清官村现象,对于当前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周敦颐《爱莲说》的内核或者说本质乃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换言之,爱莲文化的内核或本质也是“一尘不染、廉洁奉公、无私无畏和以身殉职”的精神境界。周敦颐独爱莲花,并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本质作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这在封建社会不仅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对周氏后代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江头洲村周姓子孙承袭其祖先的理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了爱莲说的精髓和本质,进一步弘扬了爱莲文化和爱莲族风、家风。可见,江头洲百年清官村的形成既离不开爱莲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更离不开周氏子孙对爱莲文化那“一尘不染、廉洁奉公、无私无畏和以身殉职”的本质或内涵的认知、理解和践行。 研究江头洲爱莲文化与清官辈出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其目的不仅是探讨百年清官村形成的特殊文化背景、清官群体代代相传以及清官个体拥有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从中找出特殊的规律和共同的本质而加以汲取与借鉴。尽管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但爱莲文化却从未得到过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进入不了制度安排。而今天,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到了事关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新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党还提出了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且也表明和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制度上的本质区别。弘扬爱莲文化本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既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党成长壮大成熟的重要源泉。 弘扬爱莲文化的本质和精神,对于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实现进一步培育优秀党员干部群体和进一步树立党的光辉形象的目的。江头洲百年清官村在封建社会只是一个个案,而我们党是一个具有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政党,她的成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不仅是具有共同理想的个体,而且还是高素质的团队和群体。学习、继承和弘扬江头洲爱莲文化和百年清官村所体现出来的“一尘不染、廉洁奉公、无私无畏和以身殉职”的精神,既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党员干部始终成为带领广大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有利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爱莲文化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不可同日而语,但爱莲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以及重视教育和秉承先辈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的风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是人民的公仆,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尤其是通过加强个人的党性修养增强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不仅要通过学习,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还要通过主观道德评价,强化廉洁奉公和勤政爱民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