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商洛市洛南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洛南 >> 河洛文化 >> 正文
令人神往的河洛
时间:2009-06-12  来源:   作者:gly   点击:

 

在中国地图上,很少找到这样一个乡镇,小小地域内,居然有享誉海内外的两座名山相交,两条名水

相合——那就是位于河南中部的巩义市河洛镇。

  

在中国历史上,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乡镇,从中国的第一本国史《尚书》起,直到后来的诸多史志记

载,竟然连绵不断相始终——也是这东西绵延仅10多公里的小小河洛镇——这名山名水相依、名史名志相

记的核心就是洛汭。

  万千年来,尽管洛汭时东时西、忽南忽北,但始终未能“脱离”这个河洛镇,洛汭东边是嵩山余脉,

西边是邙岭“神尾”,北边接涛涛黄河,南边连清清洛水。加上古代济河也在这里潜越相依,山川壮丽,

洪波涛涛,阳阳变幻,神秘莫测,气候温润,季节分明,渔猎获易,果粟丰盈,是远古人十分理想的栖息

繁衍生息之地。古往今来,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壮举,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以她为核心,

逐渐融汇成一个光耀环球的民族。

  “史圣”司马迁站在洛汭大伾山上,也被这种奇异浩瀚的山水所震撼,禁不住大呼“荡荡乎,禹

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簿一波专程题辞“追念先祖圣地,弘扬河洛文化!”

                  豫象之乡华夏之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1994年在河洛镇的洪沟村发现了一处深深埋藏于黄土下的旧石器文化遗

址,据北京专家采用铀系法测量,这是距今11~13万年前早期智人生活的场地。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

著名专家黄蔚文先生认为,在这么深厚的黄土下、尤其是河南中部河洛交汇处的更新世晚期黄土下发现较

完整的古人类生存、生活场地,至今罕见;省博物院专家张维华先生认为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洪沟”人

利用自然沟壁挖“陷阱”而猎取大象的聪明之举;专家李占扬认为洛汭一带是古人类的“猎食场”。

  距今约1.5万~1.35万年,是传说中“燧人时代的文化发明”。“代遂人氏继天而王”的伏羲氏在洛汭

地区接受河洛文化之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洛汭一带自

然山水和四季变化,“始画八卦”。伏羲八卦也称先天八卦,它是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水为主、以水为上,

与嵩山相对,洛汭在正北,就把水排在北方的位置,并把北方的水作为最吉祥的“泰”卦。以北方的水为

阴,以南方的嵩山为阳,形成了原始的“太极图”理念。黄帝“东巡河过洛”,也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修

坛沉壁”仪式,祭天、祭地、祭山川;再后来尧、舜、禹在这里的举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禅让”仪

式,透露出中华文明的曙光。

  从伏羲在洛汭东部的“伏羲台”(今河洛镇东部),“图书诸其文,河洛表其心”,至“周公初基作

新大邑于东国洛”、而由“太保乃以庶殷攻于洛汭”建立洛阳城;从“太吴伏羲氏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因

以龙为纪”,到周文王“观于河洛……青龙临坛”,龙文化也在中华民族形成;从《史记》所记的“昔三

代之居(君),皆在河洛之间”,到后来辞书解释的“华,文明之象。夏,大也。中国谓之华夏,言其文

明而大也。”——河洛文化、华夏民族、龙文化、三代文化,与以洛汭为核心的河洛地区有着不解之缘,

有着密切联系。

                 物华天宝文物荟萃

  
“帝王之兴,河洛先温”,“东都门户,两京锁钥”,这是对河洛镇历史文化与地理位置的概括。这

个小镇 ,不仅挟有嵩、邙、河、洛这样的名山名水,而且东有伏羲台、西有女娲沟,中有自旧石器至新石

器,自夏、商、周、至元、明、清连绵不断的文化遗址和国家、省、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近现代

许多名人故居。

  巩县石窟寺 位于河洛镇的中西部,背依邙岭,西临洛河,风光秀美,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

期。原称希玄寺,后称十方净土禅院,俗称石窟寺。直到唐代仍是“巩之胜概、海内名区”;宋神宗时,

皇后捐资建寺铸钟;到明、清时“石窟钟声”仍为巩县八景之一。现存5个大窟,一个千佛龛,造像龛

255个,摩崖大佛三尊,各种佛像7743个,还有众多的神王、怪兽、飞天、伎乐俑等石刻造像,尤其是一、

三、四窟现存的14幅帝后礼佛图浮雕,是全国石窟中保存是最完好的艺术珍品。

  “帝后礼佛图”队伍庞大,级别严格、层次分明、衣着不周,为其任何石窟所不及;布局整齐、形态

各异、器乐丰富、各具神气的伎乐俑,像一组组音乐团队共奏佛乐,亦为其它石窟所不见。巩县石窟艺术

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游客的重视与称赞。

  刘镇华庄园 “兄省长弟省长兄弟省长,父督军子督军父子督军”,这是民国时期官僚军阀给刘镇华

家挂的一幅对联,至今仍广为人知。刘镇华是清末秀才,同盟会员,曾参加辛亥革命,为河南镇嵩军创建

人之一,历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其五弟刘茂恩任冯玉祥第四军军长,北伐后在阎锡山部任第

十一路军总指挥兼十五军军长,后依附蒋介石任第十五军军长,擢升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1943年任河南

省主席。

  刘镇华庄园背依神都山,面向洛河滩,建庄园三座、六个院落,石砌窑洞30孔,楼房210间,以及祠

堂、马厩、花园等。规模庞大,功能齐全,高崖壁垒,防御森严,其主楼“仿重庆大厦”高逾四层,砖木

结构,中西结合,结构复杂,站在顶层,可览黄河、洛水,可眺嵩山、邙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兵

家”建筑特色。

  隋唐兴洛仓 据《隋书》记载,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在洛汭建兴洛仓,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又于巩县(

当时县城迁洛口)东南塬上筑仓城,周回二十里,穿三千窑,每窑容八千石,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隋炀

帝下江南多次在此停留。到了公元617年,河南饥荒,瓦岗军派李密一举攻下兴洛仓,开仓济民,义军大

振,公推李密为魏公兼行军元帅,并在这里建了周围四十里的洛口城,成为瓦岗军的大本营,至今当地群

众仍称“将军城”。唐朝在这里建仓,仍称洛口仓,直到唐末的“安史之乱”才逐渐消亡。至今仍存一段

残城墙,为旅游、怀古与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载体。

  兴佛寺 始建于明代,位于河洛镇河洛交汇处东岸莲花山上,与伏羲台、洛口仓、神都山、女娲沟和

石窟寺、洪沟旧石器遗址、河渎庙、香玉故里等文化旅游景区遥遥相望。现存“无梁殿”大雄宝殿一座及

一些碑刻、房屋遗址。还有一些近现代配套古建筑。大雄宝殿历经400年风雨而巍然如故,显示了河洛工匠

的聪明才智,殿内明代雕塑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金装豪华、工艺精细、惟妙惟肖、形神各异,是目前中

原地区少见的明代艺术。

  常香玉故居 故居院落现有窑洞4孔、平房3间。常香玉生前建的大门上嵌有“忠厚传家”的砖刻额

匾。最近其子女与当地政府又对其进行了整理、加固、植树,门前的古井、古碾仍保留如昔。“我家邙山

头……我家黄河边。”常香玉生前的歌声仍然缭绕在这山沟中。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幼年家贫,九岁随父出

外学艺,13岁以演《泗洲城》轰动开封,曾捐款补修南河渡石坝,在陕西义演救济河南逃荒灾民,群众感

动地说:“两个省长(指该村的刘镇华、刘茂恩)也不如一个戏子(指常香玉)。”建国后,为支援抗美

援朝,她又率“香玉剧社”义演数省,捐赠一架飞机;1952年出席了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陆续被选

为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

席、豫剧院院长等职;逝世后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她的子女又依她的遗嘱,捐资在家

乡筹建“香玉小学”,在当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已初具规模;常香玉纪念馆也已初步建成,将于近期对外

开放。

  天然山庄 位于河洛镇东部的柏构岭村。原为陈天然先生的旧居。陈天然是著名版画家、书法家。

1948年参加革命,历任《工人时报》、《湖北日报》编辑,湖北美术创作室副主任,河南省美协、书协副

主席及中国版画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陈天然先生热爱家乡,以家乡的自然环

境和农民生产、生活为艺术源泉,创作出大量的版画、书法作品,曾在日本、瑞士、美国、德国、新加

坡、朝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展出。为了不忘家乡故土对他的培育,年逾古稀仍辛勤劳作,集资为

村里打井,解决了几千口人的缺水大难;又在耄耋之年以极大毅力耕作砚池,集资建立庞大的“天然山

庄”,以图把他的部分作品及希望妥善布置,以其精神哺育家乡儿童。天然山庄全用当地所产红砂岩建筑

成两层如楼房似窑院的大型山庄,独具建筑特色,为河洛镇又增新色。

上一篇:洛河源头

下一篇:《易》《老》与河洛文化

Copyright © 中共洛南县纪委 洛南县监察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90223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