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商洛市洛南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洛南 >> 洛南概况 >> 正文
汉字起源之迷
时间:2009-06-24  来源:   作者:gly   点击:

汉字起源之迷

作者:gly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61  [更新时间:2009-06-24 15:12:01]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一大进步。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颌、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宇》试图作出比 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颌,“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颌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 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进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惜”。《元命苞》则说,仓颌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 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 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甲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的发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的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 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 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士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汉口文化陶符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字体:

上一篇:汉字起源的传说

下一篇:科学的汉字

Copyright © 中共洛南县纪委 洛南县监察委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90223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