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在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中,全方位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形成教育、制度和预警分析相结合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增强了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效性。
一、强化廉政教育机制,筑牢思想防线。一是建立大宣教格局。突出教育重点,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在县委党校建立了高标准的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基地,探索建立了“学、训、谈、看、考”的教育模式,形成并发展了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二是丰富教育形式。坚持把廉政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引导领导干部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三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全面深化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建成了一批廉政文化广场、廉政文化墙、廉政文化广告牌、廉政文化街、电子屏幕等阵地,形成了一批廉政文化示范点,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内容,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四是完善教育制度。着力围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完善和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课、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等制度,不断探索新的廉政教育制度,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深化对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力营造贪耻廉荣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防范廉政风险。一是完善决策机制。坚持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制度机制,认真落实了党委民主决策、“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订评估等制度,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健全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切实加强对决策行为的监督,加大对决策失误纠错和责任追究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程序监督机制。全面推行了“审批服务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流程零障碍、宣传咨询零收费、服务对象零投诉、跟踪服务零时限”等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效能投诉制、责任追究制、绩效考评制等制度,大力推行了“无缺位服务制度、无拖延服务制度、无说不服务制度、无干扰服务制度”,不断加大干部作风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责任追究。三是大力推行便民服务制度。全县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场所,建立了便民服务网络,形成了便民服务工作协调例会制度,推行了首问负责、优质服务、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10项管理制度。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加强对便民服务工作的全面监督,增强了便民服务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权力运行程序,加强了权力运行的监督,有效化解了廉政风险。
三、强化预警纠错机制,及时化解廉政风险。一是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坚持定期从岗位自查报告、群众意见反馈、经济责任审计、干部考察、述职述廉、信访举报、案件分析、执法和效能监察中获取廉政风险信息,对发现的风险点,及时分析研判,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县、镇、村三级公开阵地,把公开公示制度延伸到组,规范公开内容,明确公开事项,规定公开时间,坚持对各级重大事务进行定期定时定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在公开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创新推行人民监督哨制度。在全县各镇、镇属单位和村(社区)采取聘任制的方式,分别设立人民监督哨,对镇机关、镇属单位及村(社区)所有干部进行监督。监督哨建立投诉备案登记表,设立投诉箱,安排专人管理登记,收集投诉信件。对监督员反映的或转接反映的问题,相关单位及时予以调查处理,并在规定时限内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反映人,以达到监督干部、防止腐败的目的。这一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廉政风险预警,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实效。四是加强预警处置。对可能引发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动态管理,综合运用风险提示、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纠错、依纪依法查处等措施,加强预警处置,做到风险早发现,对象早提醒,措施早落实,问题早解决。